凌晨,天色昏暗,路灯稀疏,光线微弱。这是大年初一,武汉封城第二天。马路上没有热闹喜庆的新春氛围,只有刺入骨髓的寒冷和死寂。
汪勇驱车行驶在空荡荡的街道上,内心五味杂陈,“总感觉有头小鹿在不停地乱撞”。犹豫不定之际,他已到达了目的地——金银潭医院。
“干吧!”汪勇咬咬牙,将车停在医院正门口。
“谢谢师傅,去市民之家。”一名护士打开车门,说明目的地,并递给汪勇小半瓶酒精,这是汪勇除口罩外对抗病毒的唯一“武器”。他不作回复,迅速驶离医院、进入夜色。
于汪勇而言,除夕夜进入金银潭医院车辆需求群,是出于好奇;大年初一接夜班护士回家,是“一时冲动”;第二天坚持自愿接送医护人员,是权衡利弊后的深思熟虑——“如果医生护士也扛不住,疫情彻底失控,我们的小家也保不住。”
那时的汪勇没有预料到,在日后的志愿服务过程中,虽有接踵而来的困难,但他这点星星之火,竟发展成燎原之势,成为医护工作者的坚强屏障,守护着危在旦夕的武汉。
是铁汉,也有柔情
没有多余的寒暄,车内一片沉寂。汪勇车技很好,但这次他却不断下意识地瞟后视镜,观察护士的一举一动,“总感觉后面有危险,可能会伤害到我”。但护士只是靠在车座上,眼睛死盯着窗外,筋疲力尽。突然,泪水从她潮红的眼眶里溢出,划过苍白的脸颊。
“她哭了,没有任何表情地流泪。”汪勇回忆道,“从接第一个女护士,到后面接送其他人,我的腿一直在抖。”即便出发前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,在护士坐上车的那一刻,在她无声哭泣的一瞬间,汪勇的心仍像被狠狠地揪动。他明白,事态远比想象中更严重。
疫情还在持续发酵。大年初二,武汉市内私家车禁行。这一天,汪勇持续工作、从未停歇,体力早已透支,但用车需求仍在激增。他意识到,必须发动更多人,必须找到更多支援力量。
汪勇开始自行招募志愿者。在他的临时住所——顺丰快递仓库里,逐渐诞生了七人的小团队,这个团队慢慢扩张达到三十人,成为汪勇志愿队伍的核心力量。随后,他又萌生了一个更为大胆、近乎荒谬的想法——以个人身份对接企业。
超乎汪勇想象的是,与摩拜单车的合作异常顺利。他在朋友圈发布消息后,半个小时内就接到了摩拜单车负责人的电话。表明意愿后,双方一拍即合,商讨具体事宜。汪勇负责统计用车信息,一天之内,共享单车便能铺设到位。
然而,与企业对接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,吃闭门羹一直是家常便饭。
汪勇与一家网约车公司进行联系、寻求合作。他从不讲究谈判技巧,每次跟负责人联系时,总是真挚地表达掏心窝子的话,朴实而热烈:“我们几个人拼死拼活,坚持了十天,但力量远远不够,您看能不能帮个忙?”然而,公司规章制度严格,他们不愿承担无法预估的风险。
协商了一个星期,软磨硬泡,想方设法,汪勇仍看不到希望:“我发现绕过这层障碍,还有一个门,绕过那层障碍,又有一个门。最后那道门,怎么都绕不过去。”他陷入深深的无力感,失望沮丧逼迫着汪勇做最后的妥协——放弃算了,何必逞能。
就在此时,事情出现了转机,网约车公司提出新的解决方案:他们给汪勇开了两个账号,可以同时叫六台车,有效地缓解了汪勇团队接送医护人员的压力。“幸好和我对接的工作人员没有放弃。”汪勇庆幸自己遇到了这些肯担当的人,把他从绝望的泥淖中拽了出来。至此,医护人员出行困难基本得到改善。
汪勇工作独当一面,做事雷厉风行,对待医护人员却轻声细语、细致体贴。“你安心上班,我解决问题”。这句话,是汪勇“铁汉”外表下的细腻“柔情”。“有困难,找勇哥”也逐渐在医护圈内流传开来,成为医护人员对汪勇中肯又温暖的评价。
不完美,却是英雄
一位网友曾就汪勇的事迹提出疑问:“为什么你会立刻开始去行动?为什么你敢那样去做?”在许多人看来,汪勇是抗疫英雄,但汪勇自知:自己从不完美,一切皆有缘由。
回顾青少年,汪勇用“惨淡”二字形容。家里条件差,生活十分拮据。汪勇小时候调皮,常与邻居小孩打架,父亲奉行“打骂式教育”,他没少挨揍。在学校里,块头小的汪勇总是遭遇高年级学生“吃黑”,因此,他沉默寡言,难以与人亲近。大学时期,他沉溺电脑游戏,浑浑噩噩,学无所成。
在大多数人看来,汪勇的青春,平凡且平庸。姐姐的离去成为埋藏在他心底的伤痛,他曾度过一段纸醉金迷的“黄金岁月”,也跌入到失业失婚的至暗深渊。
褪去年少的无知与放纵,中年的汪勇收敛心性,重新组建家庭,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,人生重回正轨。
如今汪勇一家五口,住在常青花园,房子不大,却很温馨。妻子辞去工作,全心照顾二老与女儿。汪勇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,在顺丰工作之余,他开网约车补贴家用。这次志愿服务,汪勇给家人的理由是单位值班。
汪勇有着武汉人典型的豪爽性格和火爆脾气,工作起来会较真,被投诉了会生气,冲动起来会打架。这些与他在志愿工作中的表现形成巨大反差,连汪勇老师也坦言:“先前我不会把电视上的汪勇,跟我曾经教过的学生汪勇联系起来。”
“没有人能百毒不侵,热血可以融化恐惧;没有人是生来的勇者,责任催促重装前行。”最朴素的情感,往往最能抵达本质,凡人之力,也能书写传奇。属于汪勇的“志愿传奇”来自于他赤诚的情感。
汪勇一直很庆幸自己的团队和对接的医护人员都没有被感染,直到1月30日。当晚9点,他收到与自己对接盒饭的医生的消息:“我科室有同事刚刚确诊了……我们科室应该都遭殃了。”这是汪勇第一次切身体会到医护人员面临的巨大危险。
虽然早已做好心理准备,但当灾难真正降临,汪勇努力调节的情绪瞬间决堤,表面的乐观荡然无存,绝望犹如山洪倾泻,冲击着内心。“那是我最悲伤的时刻。”回忆到这里,汪勇声音低沉下来,哀伤溢出泛红的眼眶。
“我觉得他们在为我们拼命,他们觉得我在为他们拼命。”江城自有人来守,华夏必有人来救——千百年来,责任与担当早已刻在中国人骨子里。时代真正需要的并非完美的人,而是自心底而生的正义。汪勇虽不完美,但注定可以成为英雄。
历生死,才是至交
在从事志愿服务之初,汪勇在狭小逼仄的仓库里辗转反侧,工作几十天后,他浮躁的心渐渐沉了下来。每天和团队成员忙里忙外,与其他团队的志愿者互通消息,志愿工作紧张有序地推进,这让汪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充实与满足。所有人保持着心照不宣的默契,对可能动摇军心的消息缄口不谈,因为他们坚信,不久的将来,沉睡的武汉必将重启。
志愿者“贪狼”的真名叫华猛,是一个体格健壮,内心敏感细腻的中年男人。华猛与汪勇的初遇源于一批来之不易的隔离服。华猛负责筹集,汪勇负责配送运输,两人在抗疫过程中开展了密切的合作。某次物资筹集,汪勇告诉华猛,医生护士们急需保暖的衣物。但接连采购几次物品后,华猛的钱包已是捉襟见肘。于是,他立即号召募捐,动用各地人脉筹备物资,自掏腰包采购大批量保暖物品,迅速解决了医护人员的燃眉之急。
教师罗文怀是汪勇团队里年纪最大的一位志愿者,也是团队的后勤部长。手机被酒精搞坏了,眼睛腿断了,小汽车发动不了,缺少指甲剪,袜子没有了……罗文怀的“后勤工作”极为琐碎。有一次医护人员的电瓶车坏了,罗文怀全城搜索,才找到一家维修店铺。但师傅一听说要到金银潭医院修车,便立刻拒绝了。无奈之下,罗文怀拿着师傅提供的电瓶和线夹,到金银潭医院给车打火,又把车开到了修理店铺,如此才解决了维修问题。
刘波是回力的经销商老板,他随时关注着汪勇在朋友圈发布的收集物资的信息,随后立即利用他所有的人脉和资源对接到价格最低廉的厂家;“捌号仓库”的90后老板娘邱贝文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,她把店里的食物做成盒饭,以最低的成本价提供给医院附近的医生护士们;鑫釜烤肉店老板江志与汪勇合作,免费提供场地与员工,为医护人员准备餐食……
因此,汪勇乐于称自己只是一个组局的人,从出行到用餐,每组一个局,就认识一群朋友。在他们的协助处理之下,汪勇才有精力和信心去解决其他问题。
汪勇把这些鼎力相助的朋友们看作自己的生死之交。投桃报李,投木报琼,生死之交的背后,直击人心的江湖义气在中国人血液里赓续绵延、传承不绝。
时隔一年,最艰难的岁月已经过去,但最感动的回忆,要好好珍藏;最可爱的人,不能被忘记。